总站 [切换站点]
曲靖市
内蒙古
辽宁
福建
江苏
湖北
安徽
河南
甘肃
山西省
天津
江苏
浙江
上海
北京
重庆
贵州省
四川省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迪庆藏族自治州
普洱市
临沧市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保山市
丽江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玉溪市
邯郸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头条  >  生活  >  昭通历史地理沿革
昭通历史地理沿革
2024年05月30日 12:36   浏览:32   来源:昭通网


先秦

唐虞属梁州。今昭通境域位于华阳黑水间。

夏 按九州区划属梁州。按五服之制属荒服

商、西周 属荒服区域。

春秋 属“僰侯国”区域。按五服制属卫服(东周改荒服卫服)。

战国 为西僰地域

秦汉、三国

秦 为“西南夷”中僰部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派常頞“略通五尺道”。道路从僰道(今四川宜宾)沟通此地(属秦国蜀郡范围),达建宁(今曲靖)。

西汉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益州刺史部开置犍为郡,领12县,在郡西南部今昭通境内置有南广(今镇雄)、朱提(今昭阳、鲁甸、永善)、堂琅(今巧家、会泽、东川)3县。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朝廷派唐蒙主修南夷道,夜郎乘机起事,朝廷将犍为郡治由鄨县(今贵州遵义)迁驻南广(今镇雄)。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置邮亭,自僰道通南广至平夷(今贵州毕节)。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犍为郡所置朱提县,列为犍为南部。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朝廷以犍为南部朱提、南广、堂琅、汉阳(贵州威宁、水城一带)、 (宣威一带)5县别设“都尉”,称为南部都尉,治汉阳(今贵州威宁)。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为郡治由南广迁驻僰道。

东汉 朝廷为加强对犍为南部的统治,于永初元年(公元前107年)将西汉时期设置的犍为南部朱提、堂琅、汉阳、郁邬 4县分出置犍为属国,设属国都尉。领朱提(原堂琅县并入朱提县)、汉阳(并入汉阳县)2县,朱提为犍为属国治所。南广县仍属犍为郡。犍为属国境域为今昭阳、鲁甸、巧家、永善、彝良、大关以及东川区,曲靖市会泽、宣威,贵州威宁、赫章及水城北部一带。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置庲降都督。改犍为属国置朱提郡,属庲降都督,领朱提(今昭阳、鲁甸,治设今昭阳)、堂琅(今会泽、巧家、东川,治设巧家县老店子)、汉阳(今威宁、水城,治设威宁县东部三岔河北岸)、南昌(今镇雄、威信、赫章一带,治设镇雄县附近。原为南广地,邓方为朱提郡太守时分南广南部之地为南昌县)、南广(今盐津、筠连,治设盐津县附近)5县,郡治朱提。邓方为朱提郡太守兼庲降都督,驻南昌。总摄南中建宁郡、朱提郡、云南郡、永昌郡、兴古郡、越巂郡、牂牁郡7郡。

三国 蜀汉延熙元年(238年),分朱提郡设南广郡,辖南广、临利、常迁、新兴4县,郡治南广县。辖境约今镇雄、威信、盐津、大关、绥江,四川珙县、兴文,贵州赫章、水城一带。

两晋、南北朝

西晋 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八月,晋武帝以益州所辖郡县太多,地域过大,不便管辖,遂将益州所辖南部南中7郡中之建宁(今曲靖、滇中地区),兴古(今红河州、文山州),云南(今楚雄州中部以西,大理州及丽江地区),永昌(今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及德宏)4郡划出设置宁州。晋太康三年(282年),废宁州入益州,益州南部原南中7郡由南夷府统治,其长官称校尉。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南中大姓起事反抗朝廷,为加强统治再次设置宁州,将朱提郡从益州划入宁州(新设置之宁州较原置之宁州增加牂牁、越巂、朱提3郡)。晋建武元年(304年),改南广郡为县,属宁州朱提郡。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宁州刺史王逊为抵御李雄进攻,分朱提郡东北部以南广县为主,于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五月复设南广郡,辖南广、南昌2县。

东晋 晋建武元年(317年),将朱提郡东北部一部分地方划出设置南广郡,辖南广县(今镇雄、威信)和常迁县、晋昌县、新兴县(3县在今盐津、大关、绥江,四川筠连、高县一带)。宁州刺史王逊将朱提太守移驻郡治南广。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尹奉任宁州刺史后,复将朱提郡太守撤驻朱提县,于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撤销南广郡。朱提郡领朱提(今昭阳、鲁甸、永善),堂琅(会泽、巧家、东川)、临利(今彝良)、汉阳(今贵州威宁、水城),南秦(今贵州毕节西部地区)。晋成帝咸和八年(333年),复置南广郡,仍辖南广、常迁、晋昌、新兴4县。晋咸和九年(334年)春,分宁州置交州。东晋时期宁州地区统治不甚稳定,州郡分合频繁。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成国李寿继位,改国号为汉,对宁州郡县进行调整,分朱提、牂牁、越巂、夜郎4郡置安州,撤交州。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十二月,废安州,所属朱提、牂牁、越巂、夜郎4郡并入宁州,治所在味县(今曲靖市十五里三岔一带)。寿汉兴六年(343年),曾分兴古、永昌、云南、河阳、越巂、朱提6郡为汉州。朱提郡先后属交州、安州、宁州、汉州。南广郡属益州。

南北朝 刘宋王朝(420—479年)仍置朱提郡、南广郡,属宁州。萧齐王朝(480—502年),仍置南广郡。分朱提郡为南、北、东3郡:南朱提郡领朱提、堂琅、汉阳、南秦4县,治所在朱提县;北朱提郡领河阳、义城2县(在今彝良、大关、盐津、永善、绥江一带),治所在永善县境;延兴元年(494年),分南朱提郡置东部汉阳、南秦2县(在今威信、镇雄至贵州威宁、水城一带)置东朱提郡,治所在贵州水城县境。此后南朱提郡只有朱提、堂琅2县。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26年),在南宁州东北部分置恭州,辖今昭通市、东川区和曲靖市会泽县。

隋、唐

隋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废朱提,设南宁州总管府。朱提郡地置恭州(辖今昭阳、鲁甸、永善、会泽、东川一带)、协州(辖今彝良、镇雄、威信一带)。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在戎州(今四川宜宾)置开边县,治所在外江县野容川(今盐津县西北),治地包括今盐津、水富、绥江。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恭州、协州,复置朱提郡。

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曾置安上县,治所今昭阳,不久复名朱提。复置恭州、协州。恭州属益州总管府,辖安上(治所今昭阳)、唐兴(今会泽)2县。协州领东安(今镇雄、威信)、西安(今彝良)、胡津(今绥江、大关、盐津,治今大关)3县。后又分协州置靖州(辖今大关、彝良,贵州威宁、毕节)。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南宁州总管府,恭州、协州、靖州等划归其统辖。唐武德五年(622年),罢总管府,年底又复置,寄治巂州。唐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唐武德八年(625年),移都督府治味县(今曲靖),恭州改称曲州,仍辖朱提(今昭阳、鲁甸、永善)、唐兴(今会泽、巧家、东川区)2县。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以石门(今盐津豆沙关)、开边(今四川筠连)、朱提3县置南通州。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分东安一部分置盐泉县(今盐津)归其隶属。唐太宗贞观六年,罢南宁州都督府而隶属戎州,曲州亦归戎州都督府管辖。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南宁州为郎州,再次设都督府,辖曲州、靖州、协州等,隶属于边州都督的戎州都督府。同年,南通州改名贤州,年内废贤州。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唐将率军征南诏失败后,南诏称强云南,曲州、协州遂属南诏,今昭通境域有东乌蛮各部,受拓东节度管辖。唐王朝势力退至石门(今盐津豆沙关)以北,南诏势力达石门镇,但实际控制仅达制长馆(或汤麻顿,今曲靖马龙城区)一带,自石门至制长馆这一广阔区域南诏势力未能实行直接统治,这一地区的爨部首领各据一方,争长称雄。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南诏置东川郡(治所在今会泽县西),其所领部落中,较大者有阿竽路部(今昭阳、鲁甸一带)、阿孟部(在今大关县南部一带)、夔山部(在今彝良县境)、暴蛮部(在今贵州威宁县境内)、卢鹿蛮部(今会泽、巧家一带),以上5部俱属东爨地区。唐后期经兼并后存乌蒙、乌撒、东川、芒部4部。乌蒙部东至乌撒,西至建昌,南至东川,北至叙州;芒部部东及南至乌撒,西至乌蒙,北至四川珙县;乌撒部东至播州(今贵州遵义),西至乌蒙,南至沾益,北至芒部;东川部东至乌撒,南至寻甸,北至乌蒙。其中,乌蒙部最强。

宋、元

宋 为乌蒙部。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后,“乌蛮”各部落首领,自相雄长,争战兼并。宋仁宗年间(1023—1063年),阿统十一世孙乌蒙始强(唐时乌蛮族仲牟由后裔阿统迁此居住),号称乌蒙部(今昭阳、鲁甸境域)、与芒布部(今镇雄境域)、閟畔部(今会泽、东川、巧家一带)、乌撒部(今威宁一带)合称4部。“大理国”后期,4部同属东川郡。乌蒙、芒布接受宋朝廷封号,封乌蛮后裔阿杓为乌蒙王,芒布部置西南蕃部大巡检司。乌蒙部东至乌撒(今威宁),西至建昌(今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南至东川(今会泽、东川),北至叙州(今宜宾市)。宋大理国时期(937—1253年),东川郡领乌蒙、乌撒、閟畔、科(今四川宁南)、绛(今四川省会东)、芒部、易娘、易溪(今威信)、阿头(今贵州赫章)9部(辖境相当于今云南省金沙江以东,牛栏江以南、以西及昆明市东川区,实属叙州羁縻之地)。其中,乌蒙部东至乌撒(今威宁),西至建昌(今西昌市),南至东川(今会泽、东川)。

元 初置乌蒙万户,閟畔万户。内附后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建立云南行中书省,改万户、千户、百户为路、府、州、县。辖乌蒙路(今昭阳、鲁甸),归化州(今大关),土獠长官司(今盐津),隶云南,属乌撒乌蒙宣尉司。至元十三年,乌蒙路隶四川省。至元十五年,改隶云南行省,升为军民总管府。至元十八年,改为乌蒙军民宣抚司。至元二十五年,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兼军万户。领乌撒路(今贵州威宁、赫章)、乌蒙路(今昭阳、鲁甸、大关、盐津)、东川路(今巧家、会泽、东川区)、芒部路(今镇雄、彝良、威信)4路。元延祐三年(1316年)十月,修筑乌蒙城(在今昭阳区旧圃镇土城)。元惠宗元统三年(1335年),改属四川行省。芒部路改为军民总管府,领阿头、易溪、易娘3“蛮部”。

明、清

明 设置乌蒙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平乌蒙。明洪武十五年正月,置乌撒府、乌蒙府、芒部府、东川府改隶云南行省,属云南布政使司。明洪武十六年正月,乌蒙(府治设今昭阳城西天梯梁子土城)、东川、芒部改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升乌蒙、东川、芒部府为军民府。明嘉靖五年(1526年)四月,芒部军民府改为镇雄军民府,设流官知府。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镇雄军民府改称镇雄府,为土知府。今绥江县明代属四川布政司所辖马湖府平夷副长官司,县城为副长官司署,故名副官村。今水富市部分地域明代属四川布政司所辖叙州府(宜宾市)。

清 设置昭通府。顺治十六年(1659年)一月,清军平西王吴三桂进入昆明。同年二月,乌撒、乌蒙、东川、镇雄各部先后归附,各土司仍任原官职。清初60多年间,沿袭明末区划,仍隶四川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疏称“四川有可制之权而无可制之势,云南有可制之势而无可制之权”。东川府下置会泽县,治巧家汛(今巧家县北巧家营),将乌蒙府(今昭阳、永善、大关、鲁甸等县域)、镇雄府(今镇雄县)、东川府(今会泽、巧家县)改隶云南省管辖。清雍正六年,改土归流后,设乌蒙府流官,置恩安(今昭阳区)、永善(今永善)2县,永善县官署建于米贴。大关设通判,降镇雄为州,州同驻彝良,州判驻威信,并属乌蒙府。移东川府会泽县治附郭(与府同城),分东川经历驻巧家营。清雍正八年十二月,废天梯(一作天砥)城,清雍正九年新建城于二木那(亦名朴窝,今昭阳区中心城),改乌蒙府为昭通府(云南、贵州、广西总督鄂尔泰上疏称“乌者黑也,蒙者不通也”“乌蒙者不昭不通之甚也”“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后之蒙蔽者易而宣通”,奏准雍正皇帝改含“乌暗蒙蔽”之义的“乌蒙”为“昭明宣通之义”赐名“昭通”),并设附廓于恩安县(今昭阳区),设同知驻大关,移通判驻鲁甸。改乌蒙镇为昭通镇。昭通府辖恩安县(今昭阳区)、永善县、靖江县(今绥江县。宣统二年设,因与江苏省辖靖江县重名,改名为绥江县)、大关厅(驻今大关县城,辖境包括今大关、盐津2县;在今盐津县城设盐井渡巡司、属大关厅)、鲁甸厅(今鲁甸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镇雄升为直隶州(州治设彝良),辖今镇雄县、威信州制署(今威信县)、彝良州同(今彝良县),不再隶昭通府管辖。东川府辖东川(今东川区)、会泽县、巧家厅(今巧家县)。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 沿清末旧制设置昭通府、镇雄直隶州、东川府及所辖县、厅。民国2年,云南都督府裁府留道,裁厅、州置县,改恩安县为昭通县,治设昭通县。滇中道有昭通、鲁甸、巧家、大关、永善、绥江、镇雄、彝良县和威信行政公署。民国6年,从大关分置盐津县。民国17年,滇中道撤销,各县直属省管。民国21年,威信行政公署改为设治局,民国23年成立威信县。民国32年,设云南省第一区(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昭通、鲁甸、巧家、镇雄、彝良、威信,盐津、大关、永善、绥江10县。民国37年,云南省第二区(曲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的会泽县划归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3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五军所属第四十三师进驻昭通,昭通和平解放(旋即昭通各县相继和平解放)。同月,成立云南省昭通区专员公署(同年4月,改称云南省昭通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3月,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昭通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改称云南省昭通专员公署),辖昭通、鲁甸、会泽、巧家、镇雄、彝良、威信、盐津、大关、永善、绥江11县。1958年10月,撤销会泽县并入东川市(今东川区;1964年12月,恢复会泽县,改隶曲靖地区)。同年11月,云南省人委决定撤销鲁甸县,境域并入昭通县,治所昭通县城;撤销盐津县,并入大关县,治所盐井镇。至1959年底,昭通专区辖昭通、巧家、永善、绥江、大关、彝良、镇雄、威信8县。1962年3月,国务院批准恢复鲁甸县、盐津县。197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水富区(1981年8月14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水富县)。1978年8月,成立云南省昭通行政公署(1980年2月,改称昭通地区行政公署)。1982年4月,划出昭通县的城关镇,北闸公社,博禄公社桃源大队、水塘坝大队,蒙泉公社双院子大队等成立昭通市,其余地方仍为昭通县;1983年9月,昭通县并入昭通市。1983年底,昭通地区辖昭通市和鲁甸、巧家、永善、绥江、盐津、大关、彝良、镇雄、威信、水富县。2001年1月,国务院批准昭通地区撤地设市,即撤销昭通地区和县级昭通市,设立地级昭通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昭阳区(以原县级昭通市的行政区域为昭阳区的行政域)。8月11日,昭通撤地设市庆祝大会举行。地级昭通市辖昭阳区和鲁甸、巧家、永善、绥江、盐津、大关、彝良、镇雄、威信、水富10县。2018年9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水富县,设立县级水富市,以原水富县的行政区域为水富市行政区域,水富市由云南省直辖,昭通市代管。

昭通市地处北纬26°34′—28°40′、东经102°52′—105°19′,总面积23021平方千米。清雍正九年,改乌蒙府为昭通府,取“昭明宣通”之意得名“昭通”。市境地势南高北低,最低海拔水富市滚坎坝中嘴267米,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顶4041.6米。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和国家“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距省会昆明341千米、成都550千米、重庆580千米、贵阳450千米,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4大中心城市交会点。2019年,全市辖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水富市共11县(市、区),总人口6248882人。

①唐尧与虞舜的并称,这里指尧与舜的上古时代。

②《尚书·夏书·禹贡》记载,天下分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梁州为古九州其中的一州,代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华阳国志》:“华阳黑水惟梁州。”意即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极黑水之滨。所记地区为《尚书·夏书·禹贡》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记载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三省市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

③《国语·周语》记载“五服”说:“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王畿(以京城为中心,天子都城附近的土地)外围的地方,以五百里为率,视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其名称为甸服、侯服、绥(宾)服、要服、荒服(《尚书·禹贡》。”注:“以其荒野,故谓之荒服”)。

④“僰人”曾建“僰侯国”。《汉书·地理志·犍为郡》有僰道县,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故僰侯国也。”《史记·西南夷列传》张守节《正义》:“今益州南戎州(四川宜宾),北临大江,古僰国。”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今四川宜宾)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北一带。

⑤汉司马相如《谕巴蜀檄》:“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頞贡职,不敢墯怠。”战国时期,“西僰”为犍为属国境内与夜郎为邻的僰侯国区域。

⑥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⑦庲降都督: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最高统治长官称庲降都督。

⑧北魏(386—534年)已设置宁州于彭元(甘肃境内),为区别宁州,则将南中宁州改称为南宁州。

⑨拓东节度:唐代南诏行政机构名。为六节度之一。治所在拓东城 (今昆明市)。辖境约当今云南东部、东北部及贵州西部地。《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南诏于东境置拓东节度,言将开拓东境也。”

⑩镇:明、清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来源丨昭通日报、中共昭通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丨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中心
投稿邮箱丨szftgx@126.com


昭 通 市 人 民 政 府



喜欢本文,请点这里↓

头条号
昭通网
介绍
传播昭通资讯
推荐头条